发表时间:2025-08-12 14:31:43 来源:服务项目
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在逐步提升,不仅因为原油、军事,还有粮食优势。鉴于目前中美俄三国的微妙关系,这里做个简单的摸底和探讨。
近年来,由于普京政府对农业的格外的重视,本就土地丰富和成本低廉的俄罗斯,粮食种植与出口慢慢的变多。俄罗斯向130多个国家出口粮食,最大买家有埃及、土耳其和伊朗等国。2015年俄罗斯粮食和食品出口共赚得200多亿美元,创最高纪录,高于武器出口的创汇额,同期食品进口则大幅度减少40%。
美国农业部的资料显示:从2015年7月1日到2016年6月30日的农业年,俄罗斯粮食出口达3500吨,小麦超过2450万吨。小麦出口首次超过美国350万吨,超过第二大粮食出口国加拿大200万吨。一年前俄罗斯还位于第三名。同时,美国和加拿大的农产品出口量或创44年来最低。据分析,俄罗斯的这一发展势头还将会继续下去。
中国未来从俄罗斯进口的(非转基因)粮食会慢慢的多。中俄两国于2015年12月17日签署了规定俄罗斯出口中国小麦、玉米、大米、大豆、油菜的检疫要求的议定书。中国允许进口俄罗斯阿尔泰边疆区、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新西伯利亚州、鄂木斯克州出产的小麦。
中国粮食情况:供给侧看,2010年以来我国三大主粮总产量从4.25亿吨提高到5.01亿吨,增产17.70%,玉米增产幅度达33.10%;小麦次之,增产16.30%;稻谷最少,增产4.79%。从需求侧看,粮食总体消费量小幅平稳增长,2010年~2015年我国三大主粮消费量从4.53亿吨小幅上涨到4.74亿吨,仅上涨4.63%,比供给上涨幅度低15.2个百分点。玉米消费量上涨13.76%,比供给上涨幅度低21.5个百分点;稻谷仅上涨0.22%,小麦甚至下降1.8%。
2015/2016年度玉米、小麦、稻谷库存预计高达2.54亿吨,创历史最高纪录。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徐鸣日前说:“在产量大幅增长的同时,玉米、稻谷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小麦优质品种供给不足,大豆产需缺口巨大(进口依存度80%以上)。”
中国是粮食净进口国,2015年中国粮食超量进口1亿吨。粮食净进口依存反应的粮食安全程度是:5%以下是安全状态,5%-13%是基本安全状态,13%-18%是不安全状态,18%以上为危机状态。中国虽然目前仍处于安全状态,但在2015年全球粮食安全指数的排名中,综合排名为第42位。显然粮食安全问题不能仅看现有进口量。
我国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20%以上的人口,国内主粮自给率大约95%,毕竟还有大约5%的缺口,基本出于安全状态,但根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进口依存度呈现上升趋势。
虽然当前中国粮食问题看似并不紧张,而且全球来看,粮食和食品价格上涨驱动CPI大幅走高的局面也不会很快发生。但问题是:未来一旦美俄关系靠近或者和中国与这两个国家开始疏远乃至对抗,那中国的粮食问题可能比原油更加险要。
根据经济周期分析和近年货币泛滥的情况,经济长期低迷和大萧条后期,全球大通胀一定会扑面而来。这次的通胀回归,将不再是资产价格的膨胀,而是以生活用品为主的真实的CPI大涨。这将会给贫富差距极大分化的社会稳定带来分量很足的威胁。粮食应该是未来物价上涨的龙头,如果主要生产国出现灾难性气候,那么,两三年后全球通胀可能会非常严重。
从2003年到2016年,中国粮食产量由8613亿斤增加到12325亿斤。然而,中国的连年增产与超标使用化肥和农药有关产,未来在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双重约束下,持续增产难度很大。政府收储政策在去年逐渐淡出,庞大的农产品国家储备正在逐步被消耗,真正的危机会在库存低位时发生。由于农村劳动力人口不断减少和农业产出效率持续偏低问题等,农民种粮积极性和未来产出预计也是持续下滑的态势。再看城市阶层和部分乡村,大大小小的饭店和酒席上,到处都是不必要的大吃大喝,剩菜剩饭的惊人浪费几乎比比皆是,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勤俭节约之风早已不在。
“民以食为天”,人口大国一旦遭遇粮食短缺,其他社会工作和经济成就都会大幅逊色。从长计议,不得不防。输不起,就需要未雨绸缪。由于粮食价格长期低迷,中国农户的种植积极性有所下降。根据统计,这种下降周期可能维持8-10年。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以至于供大于求,谷贱伤农,直接导致1998~2003年我国粮食大幅减产15.9%。直到2008年,我国粮食产量才达到5.29亿吨,略超过1998年的水平。为此,建议中国的农业供给侧改革要特别前瞻国际格局新变化给国家粮食安全带来的新隐患——未来大国博弈的又一关键点。(完)
之前,特朗普与商界领袖进行了会晤,不少企业团体希望保留TPP,至少予以部分保留,但特朗普不为所动。
信号已经足够明确:一场轰轰烈烈的国际贸易战,尤其是中美贸易战,已经在所难免、一触即发。
原有的国际秩序即将被全面打破,美国将以不可预料的节奏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特朗普政府已经开启“全球混战阶段”,各方都需要为此做好长期准备。
目前特朗普给重病在身的美国经济所开出的一系列药方,其实可以概括为“开源节流”和“自力更生”两个方面。他正试图通过一系列政策调整,让更多资本回归美国本土的生产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借以促使更多美国人参与劳动并创造价值——不能再让别国轻松赚取和消费美国财富。
毕竟,2008年次贷危机后,也就是奥巴马的八年执政期,美国一直没有找到相应体量的危机买单人和泡沫接盘者。相反,美国的硬实力相对更加衰弱了。如今,他们终于明白:美国不能再下滑了,复兴只有靠自己。为此,不惜打破全部现有国际规则,回归美国至上的国家主义。他们要联俄治中,对抗迅速崛起的中国;他们要亲英治欧,警告日益“脱轨”的欧元区。
减少国际开支、提高关税、重塑国际贸易格局,是对外经济政策的基本策略。当前放弃TPP、未来废弃TTIP和重塑NATTA,充分显示特朗普政府对现有国际贸易规则的深度失望和强烈不满,也说明美国的国际需要是更多的,未来政策力度也会更大。由此推测,美国全面加关税,尤其针对中国及其主要贸易伙伴的加税力度,一定会超乎想象。
内部来看,特朗普政府必然选择减税以刺激生产。在此之前,美联储会帮助美国实现另一个“内修”目标,即用货币政策打击和消除资产泡沫。因为美国的总病根还是虚拟经济过旺,只有虚拟经济得到一定遏制,资本和劳动才会进入实体经济。
所以接下来的一两年,特朗普政府政策重点必然发展到脱虚向实。继续做多美元,战略做空美债、美股。只有大幅减少金融市场的过度投机,才能真正根治“美国病”,才能最终让美国走出经济困境,这是“美国再次伟大”的必经之路。
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更是美国的最大债权人和最大贸易逆差国,所以特朗普对中国的敌意是最大的,认为美国困境的很大一部分是中国制造的。他扬言通过加税来遏制中国也有情可原。
今后一旦美国政府宣布中国是汇率操纵国或者真的开始实施惩罚性关税而打起贸易战来,那么对双方而言都是非常沉重而持久的冲击。
中国应该在做反制的准备了,但还有一部分人抱有幻想,认为这种最坏的局面不一定发生,至少不会以激烈的方式展开——斗而不破的底线。这种幻想是有害的。中国必须意识到,特朗普时代,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努力将是徒劳的,来自美国的敌意一定会令双边经济关系历史性地告别你生产我消费的“G2”模式。中国未来的机会在欧洲和亚州,在内部调整和练好长期对抗的基本功。
不仅仅是中美贸易战。反全球化思潮再起,以及欧美日集体否定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迅猛发展的国际经济形势的警示意义在于:长期来看,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将会遭遇慢慢的变多的国际挑战,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在未来会更加严峻。这也是中国及时启动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及去库存)和强调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及培养内需)的主要原因。
展望未来,特朗普的有关政策越强势,中国经济的处境就越是紧张,以过剩为核心的经济调整期就会越长。总体来说,无论从内部的生态环境破坏程度来看,还是从外部的贸易环境急剧恶化角度,中国生产制造业的黄金时代都已经在前几年登峰造极并永久逆转,未来持续走下坡路是大势所趋。
未来三两年,大量国际资本将被美国有关政策所吸引,在可预见的实体经济再度低迷以及伴随商品二次探底的过程里,中国经济问题和市场危机一定会更加严峻。大宗商品的价值将体现关税调整预期,部分商品会由于进口减少而出现价格上行。
维持资产泡沫必须破灭、金融市场低调运行以及人民币汇率持续下行的基本判断。至少一两年内,中美经济的矛盾和冲突会持续上升,预计双方都不会很舒服,全球经济因而维持较低增长态势。